笔趣阁

飞速中文>赵胤乾夏海棠我,穿越夺嫡,真的不想登基啊 > 第243章(第1页)

第243章(第1页)

博望侯东方曜言道:“梁国人喜好掠夺,屡屡侵扰我国边境。神宗时期,我赵军与梁国交战频繁,大小战役多达四十余次。长期的征战,使得赵国边关的百姓深受其苦。”

五皇子赵颐政挺身而出,奏道:“父皇,我赵国与梁国积怨已久。此番燕梁争斗,正是我赵国报仇雪恨之良机。”

六皇子赵梓恒亦附和道:“康王所言极是,我们正可借此机会进攻梁国,一雪前耻。”

兵部尚书韩无疾接着进言:“陛下,燕军勇猛无比,若我国也趁机加入伐梁行列,梁国必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,届时必将损失惨重。而我赵国则可趁机逐步蚕食梁国领土。”

赵皇闻言,微微侧首,望向镇北王赵胤乾,问道:“胤乾,对此你有何看法?”

赵胤乾恭敬答道:“父皇,儿臣以为伐梁之举并不可取。”

十一皇子赵弘翎急忙插话:“父皇,老九畏战不前,儿臣在雁山关戍边多年,伐梁之事,交由儿臣最为合适。”

赵皇听后,不禁叹息:“胤乾,朕召你回京,原欲委你以伐梁统帅重任,如今你与朕意见相左,实在令朕失望。”

赵胤乾却不慌不忙,反问赵皇:“父皇,您可曾深思梁人为何屡犯我疆土?”

赵皇问道:“为何?”

赵胤乾分析道:“梁国虽疆域辽阔,但多为戈壁荒漠,适宜农耕与放牧之地仅集中于雅鲁江流域。加之其地势高峻,气候多变,能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稀少。反观我赵国,沃野千里,气候宜人。所以,梁国为求生存发展,向东扩张,赵国自然成为其觊觎的对象。”

赵皇点头,却道:“梁人屡犯边关,意在抢夺我关中富饶之地。朕才决心伐梁,为后世子孙谋求长久安宁。”

赵胤乾坚持己见:“梁国土地贫瘠,赵国若举兵伐之,即便攻占其城池,亦得不偿失。”

七皇子赵弘历亦道:“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。为了一块对赵国来说用处不大的土地,耗费国力,儿臣亦觉镇北王所言有理。”

五皇子赵颐政反驳道:“贤王此言差矣,你饱读诗书,怎不知‘土地乃国之根本,与日月同辉’之理?父皇欲开疆拓土,正是为了建立万世基业。”

赵皇微微颔首,赞道:“还是康王深知朕心。”

赵颐政趁机再请:“父皇,征服梁国一直是神宗爷爷的心愿。儿臣恳请父皇出兵伐梁,以慰神宗爷爷在天之灵。”

博望侯东方曜亦表态支持:“臣附议。”

随后,众臣纷纷附和,气氛一时热烈起来。

赵胤乾却道:“父皇,此刻伐梁并非上策。”

赵颐政闻言怒斥:“镇北王,你既不愿领兵伐梁,又在此扰乱军心,该当何罪?”

赵皇面露不悦:“镇北王,既然你心存怯意,那便留在上京吧。”

赵颐政心中暗喜,父皇此言,无疑是打算削去赵胤乾在幽都大营的兵权。他转而戏谑地对赵胤乾道:“恭喜九弟,又能在上京享受逍遥时光了。”

赵胤乾却不以为意,坚持道:“父皇,儿臣有话要说。”

赵皇冷冷道:“你若是还想劝朕放弃出兵,那便不必多言。”

赵胤乾深吸一口气,道:“父皇,与其将国力耗费在夺取梁国的荒芜之地,何不趁机北伐,攻打燕国?”

此言一出,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。

“镇北王莫不是疯了?我们赵国怎会是燕国的对手?”

“是啊,燕军勇猛无双,更有攻无不克的铁浮屠骑兵。”

“我们依靠火炮尚能自保,若是主动北伐,必将一败涂地。”

赵皇也感到惊讶,望着赵胤乾道:“我们与燕国素无仇怨,为何要攻打他们?”

赵胤乾沉声道:“儿臣认为,燕国平原广袤,土地肥沃,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。若能在燕国伐梁之际,攻占其平阳关、广陵、潼关等城池,那燕国的千里平原便尽在我赵国剑锋之下。我们也可借此机会逐步蚕食燕国领土。”

赵皇眉头紧锁:“但燕军勇猛善战,尤其擅长骑兵作战,在平原上我们如何取胜?”

赵胤乾想起在燕国为官时收集的情报,眼神坚定地道:“启禀父皇,燕国主力已调往虎门关,平阳关虽号称有三十万守军,但其中二十万是刚招募的新兵,剩下的还多为奴隶军,真正能战的不过三万余人。”

十一皇子赵弘翎质疑道:“即便如你所言,但平阳关守军中定有铁浮屠骑兵。我听说铁浮屠骑兵刀枪不入,若真的遭遇,即便燕军只有数万人马,也能轻易击溃我们的大军。”

赵胤乾从容应对:“世间万物相生相克,铁浮屠骑兵虽勇猛,却并非不可战胜。”

赵弘翎冷哼一声:“既然你如此自信能打败燕军,那北伐的重任便交由你承担吧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