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飞速中文>斯卡布罗的崖壁(兄妹伪骨) > 107我们艺术家是这样的(第1页)

107我们艺术家是这样的(第1页)

任知昭有个室友,是这套房子的“原住民”。

女孩叫姚思逸,中国来的留学生。任知昭安顿好的一周后,她也从中国回来了,拖着大包小包,带着“大小姐驾到通通闪开”的气势。

任知昭对她的评价是“嘴快手快热心肠,能唱能蹦不能ix”。

同为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,姚思逸技术确实不咋的,但vocal能力惊人,社交能力更是恐怖如斯,人脉无敌广。

二人初见那天,任知昭便沦为e人的玩具了。但她不介意,甚至非常配合,被拉着参加各种活动,认识各种人。她这份“技术助理”的兼职就是姚思逸牵线而来的;现在合作的鼓手,也是在姚思逸的party上认识的。

社恐?不存在。别说是要转型交际花了,就算让她拿着大喇叭去街上给一众前辈大腿唱一段,她也不在话下。所有资源她都要抓住,人也是资源。

音乐制作就像料理。任知昭是主厨,那日在崖上获得的灵感则是天降珍稀食材。但光有食材,也是不够的。

混响设备是她的灶台,和弦节奏音色是辅料,结构平衡动态处理是火候。她站在灶台前,用什么辅料,用多大火候,如何最大限度刺激食客的感官,全凭经验和乐感。甚至最后,用什么盘呈菜,如何摆盘,都是学问。

因此,即使自觉被金手指点了,任知昭也不敢懈怠,这段“接生”的过程,也无比漫长。

四季常夏的地方,感受不到季节的更替。或许是因此,时间的流逝也变得模糊。

任知昭也搞不懂,怎么一晃,自己就来洛杉矶半年了。

来时是烈日当头;给专辑做收尾的这天,太阳依旧灼人。

树叶在窗外轻轻地晃,老旧电风扇在头顶吱呀作响。任知昭坐在工作台前,耳机里响着的是她从身上割下的肉,每一个音符都像是有生命,带着她回想起这半年的历程。

大部分时间,她就是在这个房间里,这张椅子上完成创作。后院的牛油果树被姚思逸绑了个吊床,没课时,任知昭便躺在树荫下写词。遇到技术复杂的地方,她会去学校的studio。

她的supervir是个中年录音师,曾是姚思逸的ntor。当初被姚思逸一番游说收下了任知昭,不想这小姑娘从不多话,也不犯错,只安静在一旁打杂,文件归档永远整齐有序,连话筒的摆位和返听系统的线路都记得一清二楚。

后有一日,他在监控里看到小姑娘趁没人时,在那儿眼馋那些设备,却也没上手。

那日录音结束,人走光了,他把studio的钥匙往桌上一搁,眼睛看着空气,低声道:“晚上棚里没人,你自己把灯关了,锁好门。”

……

总之,这一路,任知昭遇到了不少贵人。没有他们,光靠她自己,是完不成这张专辑的。

她人生第一张完整的专辑,加上tro和outro,正好十首歌。

专辑名,她几乎只花了一分钟便确定——《bitter

lon》。

苦瓜。

这样说起来,任子铮也是她的贵人。

这半年,任子铮偶尔会联系她。明明以前她在多伦多时,他们非必要不联系的。不知为何,优良传统被打破了。是否任子铮也和王桦一样,担心她被自由美利坚的子弹给突突了?

不过每次通话都无关紧要,全是些不痛不痒的车轱辘话,最后也都以同一句话收尾。

“昭昭,答应我,照顾好自己。”

他不知道,自己在作词上给了她多大的灵感;不知道,在那些偶尔能通过电话听到她声音的时日里,她正在写一首从未打算让他听见的歌。

《bitter

lon》——专辑同名主打歌,任知昭耗费了最多心力的一首。

主结构用了她喜欢的liid

dru

ap;

bass——鼓点节奏快,切点干净,能很好地反衬人声的情绪克制,营造空间感与复古氛围。

前奏abient风格,无鼓点,只有她在后院采样的风声和一些模拟磁带噪音,接着进人声清透的低吟——

“i

still

reber

what

we

called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