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研究的,是如何将青霉素里的青霉菌提取出来。
这很难,但冯胡林暗暗发誓,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。
《全球瘟疫》这本书,写得太可怕了!
他每次看更新,都会冷汗直冒,而等他冒过冷汗,也就坚定了要把青霉素研究出来的想法。
他们做过实验了,青霉素能杀死鼠疫病菌!
虽然效果不是很好,但只要有用,这就是一个喜讯。
只可惜,他们虽然找出了一个青霉素的提取方法,但没办法保证纯度,也没办法量产。
冯胡林、魏奉文,还有刚回国的那四个留学生,全都熬红了眼睛。
因为忙着实验室的事情,冯胡林差点忘了编写《基层医生手册》的事情。
一直到那所女子学校建成,乔平安问起教材的时候,他才想起这件事。
好在这教材虽然是他牵头编写的,但并不是他亲自编写的,所以他的遗忘,并没有影响教材的编写进度。
第182章《全球瘟疫》登完
在《梦游莫斯科》这本书里,有很多关于医生和医疗系统的描写,那本《基层医生手册》,作者更是花了很多笔墨去写。
上海的医生,或许没有看过整本书,但肯定听说过《基层医生手册》。
这是一本用来培养基层医生的书。
如果他们能参与这么一本书的编写,在编者里加上自己的姓名,那全国的基层医生都将知道他们的姓名。
这不仅是一件光荣的事情,还能让他们流芳百世。
如今在上海,一些老中医争着抢着想要参与编书。
西医那边,也是差不多的情况。
他们想要推广先进的医学理念,而这本书,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。
他们把正确的医学知识写进书里,让全中国的基层医生去学,可以造福全中国的老百姓。
冯胡林联系了负责编写这本书的诸多医生,然后就收到了一堆医书,有西医写的,也有中医写的。双方都坚信自己编写的医书更胜一筹。
一群医生在康安医院吵得不可开交,差点打起来。
西医那边多是年轻人,一个个中气十足:“中医总是讲些玄虚的理论,什么五行生克、经络气血,全都没有实证依据,诊断也大多凭经验,用药更是稀奇古怪。药引一会儿要用‘经霜三年的甘蔗’,一会儿要用‘灶心土’,还有什么‘原配的蟋蟀’,真是莫名其妙!”
“就是,甘蔗是一年生的,经霜三年的甘蔗还能吃吗?至于蟋蟀,谁能保证是原配的?”
“中医还不分科,那么多病症,全由一个医生看,哪看得过来?”
“中医在疗养方面,确实有些作用,但其中很多理论都是糟粕!”
……
那些老中医却不慌不忙:“中医传承千年,若无实效,怎能延续至今?经络虽肉眼难见,但确实存在,艾灸也确实能治疗多种疾病!”
“常有病患,西医各种检查都无果,我们开了方子,却能药到病除!不久前有位妇人产后虚弱,西医束手无策,我用八珍汤加减调养,不到一个月,她便面色红润,身体康复。”
“不久前还有个西医得了伤寒,自己久治不愈,最后还是我帮着治好的。”
“西医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治标不治本。”
……
冯胡林听着双方的争论,感到十分无奈。
他虽然是西医,但并不排斥中医。
正如一些中医所说,常有西医治不好的病人,最后被中医治好了。
但也有些病人,中医治不好,只有西医能治好。
冯胡林认为,双方应该取长补短。
冯胡林没有理会那些正在吵架的医生,简单翻看了医书后,他皱起眉头。
看得出来,这些医书是大家伙儿花了心思编写的。
但上面的内容过于深奥,难以理解,不符合要求。
尤其是一些老中医,他们本就有编写医书,这会儿,更是将自己编写了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医书,直接拿了出来。
冯胡林先夸奖了他们一番,给予肯定,然后说道:“我们这次要编写的书是给基层医疗工作者看的,必须简单易懂,治疗成本也要低……”
冯胡林认为,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,能治病就行,所以这本《基层医生手册》,不应该分西医中医。
它得按照各种常见病来分类,然后将那些成本低的治疗方法都写上去。
写书用的文字,还必须是白话文,这样才能让基层医生看懂。
书需要组织一些人重新编写,书里提到的治疗方法也必须全部核实,冯胡林觉得,这本书短时间里,怕是编写不出来。
这个会议一开就是一整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