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时间很长,往前看两年,还是有许多人都能拍着胸脯说自己都做到了。
可在这种制度下,大家也都渐渐的没有了最初干活儿时的激情。
谁还没偷过点懒,有事儿请过假。
别看小河村人数众多,能两项要求全都达成的,也所剩无几。
“之所以会有这些标准,公家就是想告诉大家伙儿。
只要好干活儿,公家是不会忘了大家的。”
村长点了点这些村民,让他们心里对这件事彻底服气。
不然这心里若是埋了不公道的种子,日后管理起来就会很麻烦。
今年胡孝义刚好四十五,踩在线上。
“你工分达标了吗?”
胡林忽然问胡孝义。
若能去成,可是能挣不少钱,她自然上心。
“达标了。”胡孝义此时也是激动万分。
这种感觉跟天上掉馅饼似的。
李爱花也在旁边为之高兴。
树围上,村长拿出一张从开完会回来,就和杨甜一起核对出来的人员名单。
底下的村民在听到自己名字时,都高兴得蹦了起来。
其余大多数都在暗自神伤。
这一刻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,具象化到了顶峰。
其实公家之所以会有这些限制。
一个是奖励干活儿的人,另一个则是为了平衡。
先前村长不是说了,还有周边其他村的人。
其他村有多少人,她不知道,但小河村的人着实不少。
别看听着只有百多户,可一户人家,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多少人?
招工也不可能只面向农村。
也不是每个城里人都有活干,而且还人人都往里面挤。
生态环境可想而知。
不然,也不会有后面的知青下乡。
当然,这只是理由之一,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文革。
这僧多肉少的局面。
且农村人和城里人都要顾及。
所以,怎么分配就成了个大问题。
但有一点,论卖力气,庄稼汉肯定更胜一筹。
她猜,应该是四六分。
这不,即使有这些条件在,小河村符合条件的人也有百来个。
“以上,就是后天出去县城的人员,大家伙儿还有没有什么意见?”
大伙儿稀稀拉拉的应了几声“没意见”。
“既然都没意见,那就散了吧。
剩下符合标准的,后天早上五点,村头集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