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后果然文若毫不客气将人带着帮忙,并且交给文和的任务又多又麻烦,让人叫苦不迭。
文和也试图反抗,或者干脆摆烂不干了,这个时候文若就会用尽各种方法,包括但不限于激将法、搬出靠山法、还有软硬兼施法。
总结下来最好用的就是激将法,可以说百试百灵,也是文若用过最多的方法。
至于南枝为什么知道的这么清楚?
主要是文和每隔一段时间不是人跑到南枝面前诉苦,就是写信向小皇子诉苦,中心思想就是不想再和文若共事。
只不过他越抗拒,南枝还越不会给他换个人搭档,其他人不一定能够拿捏得住文和。
即便是同为四大谋士的另外几人,也不一定支使得动文和,毕竟能够当这么多年纨绔子弟,表现出一副碌碌无为的模样。
能够让他老实办事的人不太多,他对于其他人也没有那么强的攀比心,因此交给文若反倒是最好选择。
南枝自然不会因为文和的几句抱怨,就让对方如愿,这人打的什么主意他能不知道?
小皇子绝对不会让他有偷懒的机会,这人闲下来就会不老实,倒不至于做什么坏事,但绝对会折腾人。
对方知道南枝的底线是什么,因此也不会去碰那些让南枝反感的事,但其他添麻烦的事可就完全没办法保证了。
毕竟这人还动过直接罚没世家所有家产,将现任那些担任家主的老家伙全都抓起来,扶持几个傀儡,剩下不听话的全部和那些劳改的私兵马匪关在一起。
这些人就会老实了,这个方法不是不行,只是动作太大,容易造成一连串影响,并且会对其他朝臣,特别是还忠于皇帝的保皇党造成一定冲击。
世家里也有那种拎得清,文和的做法完全是釜底抽薪,动作太大反而会让这些人感到害怕,觉得南枝会将他们一起清算。
到时候世家团结到一起,然后造成的麻烦,让南枝更加头疼。
根本不能用这么猛烈的手段,心累的南枝决定还是将人交给文若处理最好,毕竟他们俩是一家人,他们自家人也好应对自家人。
明明文和自己也是世家出身,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。
文和除了他的一些想法有些过于极端且没道德外,这个人的能力还是没有话说,让南枝放着不用肯定是不可能的。
连他这个做太子的都没有偷懒资格,其他人还想偷懒?
南枝甚至打过让他爹再多干几年的心思,毕竟他爹如果当了太上皇,为了不影响南枝理政,肯定不会再多掺和朝堂上的事。
仁安帝也不过六十岁,身体被仲景调理的也还不错,正是还能再奋斗的年纪,早早退下南枝也不太乐意。
但他爹却不这么想,仁安帝看来皇帝这才是大夏话语权最高的那一个,而南枝要做的很多事都需要说一不二的权力。
太子这个位置虽然够高,也足够说一不二,并且仁安帝早早让小儿子监国,还在大臣找上他时无条件支持小儿子。
可只要太子一天不登基,那些人一天就不会老实,仁安帝并不想自己成为小儿子的阻碍。
更别说小儿子还不准备纳后宫,还准备和他伴读过一辈子,这对于那些想要靠联姻巩固地位的家族而言,并非是一件好事。
之前仁安帝去找南枝谈,也是有朝臣上折子递到他面前,还不止一封,想来应该是这些世家盯住太子妃的位置相当久。
可南枝就是迟迟没有娶亲的意思,甚至连意向人选都没定下一个。
这些人之所以集体上奏,也不过是觉得太子的婚事由皇帝全权安排,自古以来皆是如此,因此也没想过会出现南枝这么一个意外。
仁安帝询问过小儿子意见之后,就将这些上奏的折子全拒绝了,后来在早朝上,他们还不死心,被仁安帝训斥过后才老实。
这种情况下,让仁安帝更加想快点传位给南枝,总不见得他成了太上皇,那些人还来找他吧?
虽说大夏还没出现过太上皇的先例,一般都是上任皇帝当到驾崩,才轮到下一任皇帝继位。
如果那位皇帝很长寿,极有可能将自己的继承人熬成老头才撒手人寰。
甚至有可能直接传位给皇孙也不是不无可能,就是没有皇帝还健在,就将皇位传下去的先例。
更别说仁安帝也不是精力不济,他的身体再当几年皇帝绰绰有余。
这种情况下退位,可以说是古往今来都没有,后来还会不会有不清楚,但像这样能够在活着的时候放权的皇帝少有。
仁安帝也旁敲侧击询问过小儿子的心思,可以说南枝十六岁之后,他就在明里暗里试探小儿子的态度,想要南枝登基。
只不过都被南枝装傻,或者直接开口拒绝了,话说的特别好听,总结下来也就是太子挺好还不想当皇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