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嗯。”
李泰点点头,交给了他一块令牌。
……
次日清晨,朝会大开。
文武百官,分列两侧,皇帝李庆高坐龙椅之上,威严无俦。
待所有朝臣都进入状态,他缓缓走下龙椅,在殿中踱了几圈,才朗声说:
“朕昨日说过,立储乃国之大者!诗才固然重要,但大乾更需要的一位能治国安邦的储君!因此,今日朝会,朕要考校诸位皇子的治国之能!”
说罢,
他龙行虎步,再次走到陛台,大声说:“今日考校,诸位皇子皆可畅所欲言,各抒己见!列位臣工,亦可共同参详,为国献策!”
话音落处,
群臣齐声高呼:“陛下圣明……”
稍后,
四位皇子齐齐出列,向着文武百官深深一拜。
此时,
他们全都穿着冕服,显得气派非凡。
皇长子李泰,沉稳英武,颇有乃父之风。
二皇子李恪,风流倜傥,才华横溢。
三皇子李贞,沉着冷静,富有韬略。
而四皇子李然……
一副神游物外的标志性表情,在这殿陛之间,却像是游山玩水一样,自然流露出一种脱之感。
群臣想起他昨天的蛤蟆诗,几乎又忍俊不禁。
这时,
丞相陆德言从袖中取出一张黄绢,高声念道:
“问,治国之要,当如何?”
洪亮清澈的声音,念出了非常简约的考题。
简约,而不简单……
它考验的不仅仅是皇子们的才学,更是他们的眼光、格局和志向。
话音落处,
大殿之上,一片寂静。
……
皇长子李泰率先出列。
他准备充分,早已胸有成竹,此时一开口,就充满了自信。
“父皇,儿臣以为,治国之要,在于信赏必罚,树立权威!”
“所谓,纲举则目张,万事定于一尊,则全盘皆活……”
口若悬河中,他引经据典,条理清晰,将法家思想的内核讲得淋漓尽致。
但核心要点只有一个:抓权!将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。
群臣不得不赞同这番过硬的逻辑,但同时也有点担忧:如果他继位,日子肯定就不好过了。
但仍有不少人察看皇帝的脸色,已经忍不住纷纷叫好……
“果然有乃父之风!”
“是啊,鞭辟入里!”
“治国之要,一针见血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