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飞速中文>潘安传 > 第九章 剖白(第4页)

第九章 剖白(第4页)

“所以,我们现在可以彼此信任了。”贾南风拍了拍床边,示意潘岳坐下。见潘岳不动,她便一把掀开那床鸳鸯五幅被,露出只铺着细纹簟席的床铺,“别忘了,现在我只是阿时。你我之间,可以畅所欲言。”

“言什么?”潘岳仍是站着不动。

贾南风不知道潘岳心中对自己的恨意,只暗骂了一句呆子,却不好再逼迫他,漆黑的眼眸一转,忽然开口吟诵道:“夫观民宣化,为治之本,虽实小邑,犹须其人。又中正之身,优劣悬殊苟知人者智,则不知者谬矣。莫如达官,各举其属;方岳九列,朝所取信;郡守虽轻,有刺使存,举之当,实司其事;考绩累名,施黜陟焉。进贤受赏,不进贤甘戮。沮劝既明,则人自为,谋庶公道大行而私谒息矣。”

见潘岳果然变了脸色,贾南风笑道:“怎么,你自己写的《九品议》,不记得了吗?”

“臣自然记得,却不料皇后也记得。”潘岳回答。

“其实你写的每一篇奏章,我都记得。”贾南风眯了眯眼睛,仿佛回想着什么,“我看到的你写的第一篇奏章是《谏客舍议》,还是你外放做怀县县令的时候写的。那个时候你还年轻,我也还年轻,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,你写的每一个字,我都还记得。”

“臣不过是些微末浅见,让皇后见笑了。”潘岳的回答,仍然礼貌而疏离。

然而贾南风却不以为忤,能够这样近距离地和潘岳交谈,对她而言已经心满意足。“不,你写的每一封奏疏,都不是微末浅见,而是你自肺腑的真知灼见。”见潘岳又要谦让,贾南风抬手止住了他,“我知道你想说自己多年沉沦下僚,品秩低微,从未做过世家子弟艳羡的清贵官职,可你这些年来无论外放县令,还是担任尚书度支郎、廷尉平、着作郎,在每一个地方都尽职尽责,成效斐然。《谏客舍议》中你力主朝廷保留小民自行经营的客栈,保住了多少人家的生计来源;《九品议》中你又针对世家子弟尸位素餐的弊政,不顾得罪世家大族,力主对他们进行考绩裁汰。檀郎,你做的每一件事都绝无私心,为国为民,虽然我坐得离你很远,依然看得清清楚楚。”

潘岳没有料到贾南风所谓“畅所欲言”竟是将自己大大赞扬了一通,不由怔住了。他看着面前这个瘦弱而黧黑的女子,不敢相信自己在她眼中,竟是这种样子。

“你在《九品议》中提到的考绩,其实我也想过,甚至找琅琊王氏的王戎一起协商过创立‘甲午制’,对世家子弟的政绩加以考核,可其中阻力之大,远远过了我的预料。”贾南风叹息道,“所以你看我能用的朝廷官员,除了张华裴頠他们,就只能是我贾氏族人。并非我有私心想扶持外戚,实在是只有他们才会真正为朝廷用命。”

“世家大族对社稷的危害,这一点还不算最严重的。”潘岳忽然开口。

“什么?”贾南风一惊,“你说说看。”

“臣曾经担任过几个地方的县令,又在尚书度支郎的职位上通阅过全国的户口和收支情况。”潘岳吸了一口气,慢慢道,“皇后可知,如今天下人口有多少?”

“一千六百万。”贾南风想也不想地回答。

“东汉末年人口是五千万,皇后相信现在这个数据吗?”潘岳问。

贾南风没有马上回答,斟酌着道:“自东汉献帝时到我武帝一统三国,乱世持续了一百多年,所以人口大幅减少情有可原。”

“可是天下一统承平至今也已经三四十年了,更何况三国时期曹魏东吴战事稀少,休养生息,人口也恢复太半。”潘岳郑重道,“所以哪怕按照最坏的情况估计,当今人口只有东汉末年的五成,那也是两千五百万,比朝廷统计的一千六百万足足多了五六成。”

“那这多出来的九百万人到哪里去了?”贾南风心中一惊。对朝廷而言,人口意味着税收和兵力,如今朝廷财力薄弱,兵力空虚,每每让她殚精竭虑,左支右绌,更何况九百万人只是最低估计,真正隐匿的人口绝对有上千万之数。

“那些消失的人口,自然是隐匿到了世家大族的庄园里,成了不入朝廷户籍的部曲和奴隶。”潘岳神色沉重地道,“臣多次外放县令,深知当今百姓生活之艰难。朝廷名义上的税收虽然是百分之二十,但由于士族冗官严重,公侯爵位泛滥,百姓手中土地稀少,所以百姓负担沉重,实际税负竟可以达到百分之六七十。另外各地名山大泽都被士族豪强占据,百姓砍柴汲水都要花钱,因此根本无法维持生计。所以大批良民不得不卖身为奴,隐匿到世家豪族中逃避赋税,这种人称为‘荫客’,几乎占到了全国人口的一半。”

“宗室豪族掌握了天下一半人口,朝廷官员又几乎都被士族占据,庶族对于士族的恨意究竟有多深,大概皇后是很难设想的吧?”潘岳叹道,“一旦这种仇恨爆,只怕就连朝廷也没有约束之力了。”

“这个我知道,如今实行的九品中正制,所有选官的权力都在世家手中,真真是任人唯亲。不过朝廷中也有庶族人才,比如司空张华,就是庶族的代表。”贾南风辩解,“还有我信任的积弩将军孟观,也出自庶族。”

“能进入朝廷的庶族毕竟是少数,那皇后以为,大部分走投无路的庶族人才去了哪里?”潘岳问。

“去了……”贾南风看了看潘岳,见他略略点头,知道自己所料不差,“去了各司马氏诸侯王的军中。”

一念及此,贾南风不由后背凉。洛阳公卿再怎么贪婪,始终见风使舵,不过是癣疥之患,那手握几十万大军的各司马家藩王才是她真正的心腹大患。想起镇守寿春的淮南王司马允,镇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,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,镇守关中的梁王司马肜……贾南风藏在袖子里的手微微颤抖,半天才咬牙道:“都怪武帝生前定下铁律,非司马家宗室不得镇守重镇,否则关中怎么会被赵王、梁王弄得一团糟!”

“唉,宗室之强、士庶之别,还有胡人之乱,这三件扰乱我朝的大患确实盘根错节,相生相长。”潘岳见贾南风神色凝重,有心安慰两句,却想起这三件大患二十多年前的司马攸就早有预言,而司马攸又正是被眼前这个女人害死,忽然觉得天道昭彰竟然如此荒谬,竟一分多余的话也不想说了。

“这三件大事,只能一件一件解决。”贾南风没有注意到潘岳神色的变化,只顾沉吟着说,“我早就有心重新丈量土地,勘察人口,可兹事体大,就连当初的武帝也没能实施。除非……除非我的权势,还能胜过武帝。”

“胜过武帝?”潘岳陡然一惊。难道真如同传言中的一样,贾南风有让贾氏取代司马氏之心?

“怎么了?”贾南风见潘岳直勾勾地盯着自己,猛地醒悟自己说错了话,“我不是那个意思,你不要误会。”

“臣相信皇后。”潘岳咬了咬牙,终于开口,“可是鲁国公年轻,日常有不少轻慢太子之处。更有甚者,去年宣武观阅兵之际,据说鲁国公就曾于偏殿之中,暗中召集人跪拜……”

命人行跪拜大礼,在历朝历代都被视为有称帝野心。因此贾谧此举虽然是空穴来风,日后却足以成为他改朝篡位的端倪。

“什么,他竟敢如此?”贾南风一惊,随后便是一怒,“年轻人狂妄惯了,做事不知天高地厚,我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他。否则我贾氏一门,就要毁在他的手里了!”

被这个消息刺激,贾南风从床上站了起来,来回踱了几步:“看来,我还要进一步约束贾家人谨言慎行。天下分崩离析多年,统一不易,稍有不慎就会引大乱,我这些年来都是游走在薄冰之上。”她蓦地抬起头,殷切地看着潘岳,“檀郎,既然你我所见略同,那我今后要做的事情,你能帮助我吗?”

“皇后忘了?臣现在就在鲁国公处担任幕僚,原本就在辅佐贾氏。”潘岳心中情绪翻江倒海,口中却竭力平淡地回答。

“嗯,你日常也多规劝他些,做事不要太出格……”贾南风终于意识到潘岳神色变幻,蓦地意识到什么,“我知道,你心中对我是有怨言的。不过但请看在江山万民的份上,不计前嫌,尽力帮我一把。”

“那皇后能许诺我什么呢?”潘岳淡淡地问。

“我想许你河清海晏,天下承平,但这话太过空泛,估计你也不会相信。”贾南风笑了笑,认真地想了一会儿,终于缓缓开口,“我许你节制士族特权,还各族百姓一条宽裕生路,还庶族士子一条晋升之道,而那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,我也会善加安抚,绝不让他们心生异志。”

见潘岳脸上终于露出惊异之色,贾南风得意一笑:“那么,你肯不肯帮我呢?”

看着这个瘦小女子脸上露出的自信神色,潘岳只觉有一束光照进了心底,让他终于咬牙咽下了心中诸多的怨恨不平,郑重地点了点头:“为保皇后万金之躯,这个地方,以后还请不要再来了。”

“好。我也是昏了头,才病急乱投医。”看着他认真的模样,贾南风不由自嘲一笑。这间别院,原本是她听信妹妹贾午献上的“生子秘方”后布置的,却不料在这处处透着淫糜之气的温柔乡中,她竟然和潘岳认认真真地讨论起了政事。她偷眼打量潘岳的面容,现他这些年果然老了许多,不再是当年倾城若狂的少年模样。可是这饱经风霜的容颜,却让贾南风的心顿时柔软下去——就这样她做她的皇后,他做他的纯臣,也是世上让人欢喜的事情了。

“说起来,我还真的是嫉妒杨容姬啊。”看着潘岳离去的背影,坐在权力巅峰的皇后一把扯下床边悬挂的飞仙帐,慢慢用力撕成了两半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