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秦始皇古人都不喜欢,近代风评一路走高?
那是因为在近代的激烈变革中,人们的史观生了颠覆性的变化。
古人言必称上古。
哪怕是法家的韩非子,也在《五蠹》里说什么上古民风淳朴,现在人越来越道德败坏,所以必须要用严刑峻法。
在儒家那更不用说了。
在古代,虽然诸子百家对上古的解释不同,但是上古人均圣王,跟个理想社会一样是个共识,这更多是一种历史退步论的史观。
今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标杆,推崇历史进步论。
对古代君主的评价自然和古人有了天差地别,本文自然也是采用今人史观。(不过给君主分品级,本就很不历史唯物主义,图个乐吧)
3。当时的对外影响
这点其实和文治武功有很大挂钩。
国家治理好了或者打仗赢的多了,自然对外影响大了。
文治对外体现为软实力,武功自然为硬实力。
4。君主个人道德水平与个人爱好
只要不是太类人群猩,影响到前面的文治武功了,一般占比不大。
但实际上,如果真的没有人格魅力,又如何驭下?文治武功又从何谈起呢?
扯了这么多,评起品级来还是十分主观。
白品:要不就是类人群星,就是一波垃圾操作国家突然猝死的。
绿品:在位期间,醉生梦死,国家越来越糟糕,但是还没完蛋。
蓝品:基本都是中规中矩的,平均水平。
一些君主面对国家的各种问题,雄起奋力一搏,虽然没解决问题,还更糟糕了,但至少勇气可嘉,也给蓝品。
紫品:在位期间,至少国家有了不少起色,向上走了,一般用于中兴之主。
但是中兴总是困难的,很容易半路又崩了。
还有那种前明后昏的,也要看明到什么程度,昏的时候有没有给国家造成大的动乱。
没有的话给橙品,有的话给紫品。
还有一些特殊的开国之君,比如本章的王亥,后文的古公亶父。
橙品:守成、中兴之主的上限。
红品:基本上都是开国之君了,文治武功、历史影响、对外影响有好几块都是非常突出的。
具体的君主品级列在文后。
正文开始:
【夏世系无考,还不能算信史。】
【鉴于不少童鞋有异议,还是补充一段吧。
传世文献中的夏世系对不对和传世文献中的夏存不存在是两个命题,证明前者要比证明后者困难的多。
关于夏世系之考。不说对先商、殷墟遗址的挖掘,哪怕对周原遗址的挖掘,到现在那么多甲骨也没现和任何与夏世系有关的东西。(别说夏世系,周原遗址连周太王前的先周世系有关的都没有现,这可能是和周人的祭祀习惯有关系。)
感觉甲骨是指望不上了,不如指望晚商西周青铜器出土青铜器的金文,毕竟青铜器是记事的。
传世文献太晚了。层累古史是一种普遍现象,中外都差不多。史料的时代离所述史实的时代越近,可信度越高。如果晚出的史料,较之早期的史料,记载的却更详细,这肯定是有问题的。着名例子有帝辛的罪行越晚越多。
简单说下禹:
豳公盨(先不讨论是不是伪造的):天命禹敷土,隳山,浚川。
《清华简·厚父》:……闻禹……川,乃降之民,建夏邦,启为后。帝亦弗恐启之经德少,命皋陶下为之卿士。
这两都被认为是西周文献,可见当时的禹是直接受命于天帝,是半神半人的形象,没舜什么事。
(帝为什么不是舜,因为商代甲骨已经表明,商代帝主要是至高神、祭礼、直系商王死后称“帝宾”三种意思。出土西周青铜器中的帝也都是至高神。到了《尚书》,还是没有出现把帝作为君主称呼的。商之前更不可能有人称帝,因为越早,神权越强势。帝作为高于王的君主称呼,也是较晚才出现的。)
到较晚传世文献中禹才变成了舜的臣子,是舜把禹派去治水。
这明显是经过层累,将舜和禹联系起来。
《清华简·厚父》这段也明显可以看出,主语是帝,禹、启、皋陶都是帝派过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