粮食产量多了,田税却少了。
今年的安丘县已经不必多说。
不管别处如何,对他们来说,依旧是丰收。
是他们靠着辛劳换来的大丰收。
不过只看粮食还好。
但要看折银,纪楚颇有些无奈。
去年各地丰收,粮食价低。
一百零二斤粮,折银三百五十文。
今年其他地方减产,粮食有所涨幅。
七十九斤的粮食,折银却是三百五十五。
比去年甚至多了五文。
大家算完,李师爷道:“大人,今年似乎交粮更划算。”
纪楚却摇头:“还是尽量交钱,把咱们现银都筹里面。”
“等到再冷一些,粮价还会更贵。”
真有事的时候,钱能吃,还是粮食能吃。
百姓们交什么无所谓,按照他们需求来即可。
他们县里会折成银子送到州城。
本地人刚听说他们粮产在一百多个县里是第一之后,又得到每亩地只需要交七十九斤粮,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最不敢相信的,还是搬到周韩村的新人们。
当真是这样?
他们在沾桥县的时候,一亩地产粮二百九,要交一百九。
你们只交了那边的零头?
怪不得安丘县的人生活好起来,原来是没有苛捐杂税。
不对,他们现在也是安丘县的人了!
靠着做工赚来的银子,赶紧盖房子,赶紧开荒!
以后他们也有这样的好日子。
纪楚没有规定大家交粮食还是银钱。
他这边也要看看衙门现银够不够。
正想着,又看到从州城来的那封信。
信上没有名字,要么是对方身份神秘,不好露面,要么身份呢太高,不能直接写。
这也是纪楚没有第一时间拆信的原因。
现在该交代的都交代了,是该拆了。
纪楚有预感,他或许要知道,自己传说中的后台是谁了。
突然拿了个第一,对方没有反应才奇怪。
信封所用的纸不是凡品,一看就是非富则贵之家所使。
再看信里的字,刚劲有力,颇有古韵,更是大佬的手笔。
最后看落款,曲夏州知州。
好好好,他的后台,竟然是本州最大的官,许义许知州。
这么一看,去年那个上上的成绩,果然跟后台有关。
信里的内容让纪楚坐直身子。
单看信的内容,并没有什么,但里面藏了一个典故,战国李悝与魏文侯的对答。
大概就是当时魏国附近发生水灾,魏文侯想要救济灾民,又怕自家粮食不够,就问管粮的李悝,说魏国的粮够吗。
对方说,粮仓极满,他每年都会收粮买粮,囤在仓库里。
魏文侯问他为何。
李悝答:“备荒振恤。”
丰年粮食价格低,就要屯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