族长思忖再三,终是点头应允。
场地有了着落,原材料供应,又成了新问题,
村里的枇杷树虽多,但要满足大规模生产,
远远不够,石柱福提议:
“娘子,我听说隔壁村,有大片枇杷林,
果子长得又大又甜,
咱是不是能跟他们商量,收购些枇杷?”
王翠妞认可这个想法,
二人立刻动身,前往隔壁村。
隔壁村的村长,却有些犹豫:
“咱这枇杷,往年都是自家吃,
或者挑到集市上,去零散卖卖,
没这么大批量卖过,再说,
这收购价咋定,咱心里没底啊。”
王翠妞耐心解释:
“村长,您放心,我们肯定给公道价,
比集市上还高些,咱都是相邻村子,互相帮衬着,
往后日子肯定越过越好。”
好说歹说,隔壁村才答应合作。
解决了场地和原材料,设备购置也迫在眉睫,
熬制枇杷膏需要更大的锅、更精良的炉灶,
还有储存的陶罐等,王翠妞和石柱福,
跑遍了县城的铁匠铺、陶窑,
对比价格、质量,挑得眼花缭乱,
铁匠铺的老板,起初要价颇高,
王翠妞软磨硬泡:
“老板,您看我们这也是,为了村里大伙谋生计,
一下子要置办这么多,您给个实惠价,
往后,我们年年都来您这儿,添家伙什儿。”
老板经不住劝说,最终松了口。
设备运进村,还得有人会操作、维护,
王翠妞想起,曾在县城药铺里,结识的一位老师傅,
手艺精湛,对熬膏制药颇有心得,
她和石柱福带着厚礼,
三番五次上门拜访,恳请老师傅来村里指导,
老师傅被他们的诚意打动,答应前来帮忙。
人员安排上,王翠妞将村里男女老少,分工明确,
身强力壮的负责搬运、砍柴生火;
手巧心细的,专注熬制、包装;
年纪稍长,经验丰富的,协助老师傅把控质量。
可即便如此,刚开始时,还是乱成一团,
有人抱怨活儿太累,
有人对新设备操作不熟练,手忙脚乱。
王翠妞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
她一次次细心安抚,手把手教大家操作设备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