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真要相比,就实际作用而言,那两种不过是谶言,反倒是陆离这个,那是真切可以起作用的。
而且颇为巧妙的一点在于,他在这首童谣中还设置了点前提条件。
能得新衣裳的前提是“先投”,有余粮的前提是“多干”。
到时候真的成了,只需要安排几个“典型案例”,比如真的得到新衣裳的早投者,有余粮的多干者,一种信任就会随之建立。
要让陆离知道戏志才的这番分析,绝对要在心里说一句:“感谢闯王提供的错误案例。”
说什么“闯王来了不纳粮”,那确实是很吸引人,可问题是你能够做到吗?
这就好比你招聘人时说我们的薪资待遇是一万,结果人家辛苦干了一个月,你就发一千,这不纯纯诈骗吗。
但如果你招聘人说的是薪资为一千至一万,什么水平能够赚一万呢,那得是上进的、能干的、表现优秀的,有业绩的,资历深的,至于其中的评判标准,老板自有其道。
这样的情况下,哪怕一千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得到一万,其余人会羡慕嫉妒恨,却不会觉得你在纯诈骗。
其可以总计为资本的画大饼技巧,又或者说牛马的培养小窍门。
在所有人都承认你的功劳之时,你要是也跟着自我承认,就有些不对味了。
陆离对曹操道:“其实粮草也好、家眷也罢,甚至是可以许诺给他们的美好未来,一起的根本都在于曹州牧有切实存在的兵力,有战而胜之的能力。”
所有的和平都是打出来的,如果曹操无兵,根本无法阻止那些人的劫掠,更不用说包围他们的家眷。
同样的,如果对方兵少,就算做到了也会被干掉。
优厚的条件,也会变成我家有粮他有枪,他视我家为粮仓。
所以陆离真心实意道:“曹州牧看似前期胜少败多,可兵精粮足、文武具备,战而胜之不过是迟早而已,离前来仅仅只是推动一二。”
曹操却道:“伯安此言差矣,战场之事从来无必然之结果,就算有,早胜与胜岂能一概而论。”
一个人饿上三天或许饿不死,也许他四天就能找到吃的,可难道因为这个,在他饿了一天、两天送给他食物的行为,就不算恩情了吗。
没有这样的道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黄巾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猜测曹相是谁,陆离的细作们开始发力了。
他们没有立刻说出曹操的名字,而是不确定的说道:“乐安郡的郡守似乎就姓曹。”
一个答案摆出来,人们就不由开始分析其中的关联性。
“那位曹太守听说是个好官,乐安郡那边从来不多收税。”
“那位曹太守春耕的时候都会亲自去看,俺姐姐的丈夫的表哥的弟弟还跟对方说过话呢……”
有确实存在的,也有虚构编造的。
“俺听说那位曹太守其实也信大贤良师。”
“这算什么,当年对方生病,就是大贤良师给治好的。”
最后绝杀了比赛的是:“占领那边的大帅都继续让他管事呢,听说那边生活可好了,你看我们这群人里面来自乐安郡的人就没多少。”
眼看着童谣中的“曹相”要跟曹田划上等号。
问题被抛出来了:“可是曹太守在乐安郡啊。”
这同样是个绝杀了比赛的情况。
不说距离远,就说他们从青州大老远跑到这边来,难道就是为了老远走这么多冤枉路,最后再回去的吗?
况且来的路上劫掠了一波,他们如果要回去,这一路上吃什么。
而在这个时候,第二位人选被抛出:“我怎么听说,现在正在跟咱们打仗的人,他也姓曹呢。”
“诶,我知道他诶,他之前在济南国做过国相,当初我们那里那个县令就是被对方叫人抓起来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