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史公记载的商代世系从上甲开始大部分都能对的上,侧面说明了夏代世系也有一定真实性。
大禹治水,最早出自西周中期的豳公盨,“天命禹敷土,随山浚川”,和《尚书·禹贡》很是雷同。
这里的禹还不知道是人是神,他是被天帝派来下治水的,也看不出和夏朝有什么关系。
《清华简·厚父》同时提到了禹、夏、启。
主要说天帝派禹治水,治完水后。天帝建立夏邦,以启为后。但是也看不出启是禹的儿子,也没说禹是夏的君主。
不过就算禹是神灵,和夏无关,也不能代表夏就不存在了。
夏大概率是存在的,但早期世系和商上甲之前的先公一样,大概率也是神灵图腾之类的。
总之还迷雾重重。
四、早商
早商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军事政权,扩张非常迅猛,一路扩张到长江流域(盘龙城遗址)。
对征服地的统治也不是按照晚商和西周分封的形式来统治,而是直接建立军事据点的方式,在太戊、中丁时期达到了鼎盛。
这样的统治方式对于一个早期文明,肯定有着极高的治理成本,需要承受巨大的代价,以至于激化了内部君主与族的矛盾。
君主与族的矛盾是在官僚制成熟前,国人野人合流前,统治集团内部的主要矛盾。
先秦多次生了世族引入各种力量对抗君主的事情,记载比较详细的有厉王时期国人暴动,以及春秋经常生的国君被国人驱逐的事。
可以大胆猜测,在商朝漫长的历史中,这种事情也不少。
中商混乱的商王世系也有可能与此有关。
五、中商
中商时期,商朝频繁迁都,一方面是与商朝经略重心变化有关,从祖乙到南庚,主要经略对象是东夷,南庚甚至直接把都城迁到了东夷腹地的奄地。
从阳甲开始,北土方国愈强大,盘庚迁殷可能就是为了更好的对付他们。
另一方面,频繁迁都也可能是为了摆脱其他旧商王后裔的影响。
东夷入寇,直接毁灭了以二毫为核心的商人聚居区,商王仓皇逃回北土祖地。
当时的商朝可能和后面的春秋战国一样,生了一次思想上的剧烈震动(虽然我没有证据),所以我在小说中编了一大堆,什么双核驱动,四王共治。
从后世赵主父和燕国子之之乱看,我编的这些也不是没有可能嘛(笑)。
六、人祭
人祭,在古文明中其实是比较常见的。
比如二里头也有现过人祭,只不过数量很少。
但是只有商朝的人祭规模如此之大,并且已经制度化,分类的贼细,已经成为了其文化的重要部分。
现在的很多汉字在当时都是与人祭相关的。比如“卯”,就是把人对半剖开,掏空内脏再挂起来样子的象形。
有解释说这其实是打破“绝天地通”的方式,以卯祭的形式沟通神灵,顿时无法直视这个词了。
人祭在早商时并不繁盛,在中商时逐渐增加,到晚商时迅增大,武丁时期达到巅峰,随后逐渐减弱,帝乙、帝辛时期进一步减弱。
一般以羌人来作为人牲,到了帝辛时期,由于西土逐渐失去控制,所以东夷人牲的数量就逐渐增多。
七、晚商
武丁武功赫赫,彻底扫除了北土诸方的威胁,打的他们直叫爸爸。武丁对西土的羌方、周方也有用兵,这时的羌方还不强,周方大概率不是姬周。
武丁时期的诸妇表明当时的女性地位还比较高,女性还可以担任类似后面西周王畿内采邑主的角色,从事祭祀活动。
但不代表商朝就是男女平等了,卜辞表明,妇好因为生了女儿,贞人就不认为是“嘉”。可见当时已经重男轻女。
妇好的好是什么意思,是姓氏?还是方国名?还是名字还众说纷纭,毕竟还有妇鼠、妇宝等,也没找到鼠方、宝方之类的方国。
从祖甲开始,周祭制度被确立,开始削弱旁系先王的地位,商朝的王权开始逐渐加强。
周祭制度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反复:康丁、武乙时期,世族们重新做大,周祭遭到废弃,文丁时期重新复兴,帝乙、帝辛时期进一步加强,与世族的斗争也愈激烈。
自早商盛世崩溃以来,商人对西土的控制就一直在减弱,哪怕是晚商最强盛的武丁时期,也没有恢复早商时期对西土的强大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