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因为周大人跟纪楚做的局,才抑制棉花的价格。
颜骥为了给棉花“洗脱”名声,执意要来曲夏州。
之后知道原因,就纪大人佩服不已。
故而他能猜到这一条,其实也不算意外。
纪楚微微点头:“无论是各地油菜作坊,还是依靠棉花起来的各类作坊,都是少数人在赚钱。”
甚至缝纫机,以及链条车,都是少数人挣钱。
前者方便各大纺织户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卖出去的布匹越来越多。
后者则是各种运输行业,提高了运力,利润更加丰厚。
当然了,这些产业也让各地的税收越来越高。
曲夏,永锦,咸安都是如此。
这么高的税收,却并未真的用在百姓们身上。
要么是让本地衙门油水更丰厚。
要么是送到朝廷,得一个纳税优秀的好称号。
唯独没有用在普通人身上。
就连各地的道路,也是勉强修缮的。
既如此,不如借这个机会,再给散出去。
还是那句话,建设边关很苦,但能挣到钱。
急需银钱的穷苦人,不怕吃苦,就差一个机会。
颜知事眼睛瞪得极圆。
差事还能这么办吗?
如果这么说的话,岂不是收了商贾们的税,再用军需之事,补贴百姓跟边关?
李师爷道:“只能在曲夏州,以及西北常备军这样办,毕竟这里的人都熟悉,咱们能把控局面。”
意思就是,这里面知根知底,这么大的交易不会出问题,能真正地发给百姓们。
“好啊!下官一定好好监督。”
纪楚想让他做的,也正是这件事。
到时候边关修缮城墙时,发给劳力们的工钱伙食,都需要极为严苛的监督。
纪楚觉得,颜骥正合适。
他家亲戚周大人在京城很有威望,还是许阁老的人。
再者不管周家还是颜家,都是说得上话的。
颜知事过去,就不怕得罪人。
颜知事根本不知道,他家通判又瞄上他的背景,准备以此做个依托,这会还傻呵呵笑呢。
不过就算知道了,大概率不会介意。
以他对纪大人的了解,绝对不会让他吃亏的!
而且这事做成了,那可是大功一件。
有人因为贪不到银钱,从而记恨他?
开玩笑!
他表舅周家那是好惹的吗!
周大人远在京城,依旧背负一切。
纪楚为此还有点心虚,专门送了辆自行车过去。
自行车,满京城就这么一辆。
周大人含泪收下,日日跟同僚们展示。
问就是他们花大力气从曲夏州弄来的。
买?
谁也不买不起!
非卖品!
其实到现在,已经有人怀疑,当年棉花之事,是周大人跟纪楚做的局,只是苦于没有证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