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正苦于无法报恩,现在给了他们机会,大家不可能放过的。
知恩图报,这是最朴实的道理。
普通百姓或许没念过多少书,不认识多少字,不知道什么利弊得失。
但这四个字,几乎刻在多数人的骨子里。
薛明成看着叙州百姓的信件,再看着他们送来的粮食数量,整个人有种说不清的感觉。
他自以为没帮到他们,以为那些周而复始的事情,都是无用功。
其实并非如此。
一切都是有用。
走过的脚步必然会有痕迹,这是必然。
前段时间还在惆怅的薛明成,被这封信上的内容一点点燃起希望。
有用就行,知道不是白做工即可。
不仅薛明成被叙州百姓鼓舞,疲惫不堪的钦差队伍同样被感染。
此次来赈灾,不止纪楚薛明成辛苦,手底下的人,哪个睡过好觉。
可这会看到叙州来的信件,难免觉得宽慰。
难怎么了。
难也要继续做下去。
因为他们做的,是极为正确的事。
众人还在高兴时,李师爷跟薛明成则看向原化州的来信。
只顾着感动,把纪楚手里的信给忘了。
是不是原化州出事?
说起来,纪楚家乡受灾也很严重,再出什么事,也不觉得奇怪。
纪楚见他俩的眼神,把信件直接递过去。
李师爷先一步去看,随后也带了诧异。
这事竟然跟曲夏州有关。
“曲夏州筹了一百万两的粮食,直接送到原化州了?!”
多少?!
你说多少?!
曲夏州不仅是百姓捐,还有当地士族们捐,当地数科,以及工业作坊园,再有棉花之乡沾桥县等等。
发展近十年的曲夏州能凑齐一百万两不奇怪。
但冲着一个官员凑齐这么多,却是让人震惊的。
不怪纪楚一直没讲话,他也觉得大为吃惊啊。
要知道,朝廷也就拿出四百五十万两,还是大家东拼西凑出来的。
曲夏州民间凑了一百万两,还凑的是粮,不是银子,这区别极大啊。
毕竟灾年的时候,有钱都很难买到粮食。
“送到原化州,那完全是冲着你啊。”
信件上说得也很明白。
虽说纪大人去了昌河州做官,可曲夏州百姓无不想念他。
就连他的家乡原化州也备受关注。
得知纪大人家乡受灾严重,当地百姓自然心急如焚。
尤其是安丘沾桥两地,第一时间出来要捐粮。
他们两县从纪大人开始,就有囤粮的习惯,要拿出大批粮食并不算难。
更别说曲夏州州城,还有纪楚无数同僚,以及无数帮过的百姓,工匠,数科夫子等等。
有他们在,别说一百万两的粮食了。
再来一百万两,那也是够的。
为了防止纪大人婉拒,他们等第一批粮食到原化州之后,还是由原化州官员写来书信。